優活更新日期:2008/04/24 12:01 uho編輯部

外用皮質類固醇有主要五種活性:1.抗發炎,2.抗搔癢,3.抗增生作用,4.血管收縮,5. 免疫抑制。蔡呈芳 醫師指出在強度增強下,其抗增生的作用則引起皮膚萎縮,而大範圍使用下產生全身性吸收,會出現內分泌失調,及骨質疏鬆。因此類固醇的濫用似乎成了眾矢之的,民眾甚至醫師都產生了所謂類固醇恐懼症,因此近二年來當新的非類固醇外用免疫調節劑,也就是所謂TIM上市後(如普特皮、醫立妥),類固醇似乎逐漸失去競爭力。TIM不會有皮膚萎縮的問題,也因為分子較大及脂溶特性,全身性吸收少,然而TIM卻有著更強的免疫抑制功能,一但吸收後對局部免疫力,甚至全身免疫力的長期影響其實都還難以察覺。為了抑制目前對TIM的使用狂熱,因此美國FDA也接受小兒科醫師的建議,提醒消費者這些TIM有著潛在致癌的可能性。

 

其實仔細審視美國FDA所公佈的資料,TIM臨床正常使用下致癌的證據薄弱,然而就另一方面來看,外用類固醇使用超過50年以來,這方面的安全性反而更高。而且挾著類固醇半世紀來研究的優勢,新的一波類固醇風潮其實也在逐漸成形因此,目前新發展的類固醇已不再單以強度為唯一考量,而走向低全身性吸收,或是吸收後會迅速分解,或是只消炎而不會引起皮膚萎縮等方向。例如研發中的選擇性糖化皮質皮質醇受體促進劑(SEGRAs),就是以選擇性的消炎而不會引起皮膚萎縮及血糖升高。又如硝化類固醇,消炎力是prednisolone的10倍,可持續釋出氧化氮,不會活化噬骨細胞而導致骨質流失。還有微脂囊包裹的長效類固醇,可選擇性進入發炎部位。此外還有細胞膜類固醇受體的發現,讓類固醇的作用更具選擇性。

 

藥就是毒,只要是能夠治療疾病,就可能會影響正常生理功能,不論是中藥、西藥、甚至是健康食品,乃至一般食品。民眾在接受各式各樣的醫療訊息時,也應該與您的醫師做進一步的討論,尊重專業的建議,才能真正成為醫療資訊普及的受益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ain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